一、人工智慧跨入生命設計的前線


  人工智慧的觸角正從虛擬世界延伸到生命本身,史丹佛大學與美國非營利組織 Arc 研究所近日宣布,他們利用 AI 模型「Evo」成功設計出能感染並殺死細菌的人工噬菌體(Phage)。

  這是人類首次以 AI 在基因組層級創造出具功能的病毒,象徵著科技不僅能模擬自然,甚至開始「參與生命的設計」。這項突破代表 AI 已從生成文字、圖像的應用階段,跨越至能操控分子與基因結構的生物工程層面。


二、AI如何從資料生成新型病毒


  噬菌體是一種只會感染細菌、不攻擊人類細胞的病毒。研究團隊以經典的大腸桿菌噬菌體 ΦX174 為起點,讓 Evo 從超過兩百萬組病毒基因資料中學習病毒的結構與基因交互關係。AI 接著生成了 302 組候選基因組,其中 285 組能組成完整病毒,而有 16 種在實驗室測試中能有效抑制大腸桿菌。表現最突出的「Evo-Φ69」在感染力上超越天然噬菌體十倍以上,顯示AI能以全新的基因排列創造出高效病毒。

  研究團隊也發現,當細菌演化出對天然噬菌體的抗性時,AI設計的版本仍能突破防禦機制,展現出類似「即時進化」的適應能力。這種結果意味著,AI生成的基因組不僅能模仿自然,甚至能在特定條件下超越自然演化的限制。



三、抗藥性危機下的新希望與產業機會


  這項技術的潛力,正好呼應全球抗藥性細菌問題的迫切性。噬菌體療法因能精準攻擊目標細菌,被視為取代抗生素的潛在方案,AI的加入,有望讓噬菌體研發從過去的數年縮短為數週,甚至可根據患者感染菌株「即時訂製」對應病毒。

  不僅如此,AI生成基因組的能力,也可能延伸至農業與製藥領域。透過調整模型訓練資料,研究者可設計能保護作物、促進益菌、甚至攜帶特定基因治療功能的病毒。

  業界預期,這將引發生物科技新創與製藥公司之間的併購與競爭浪潮,帶動「可編程生物學」產業成為新一輪科技投資焦點。AI與自動化實驗室的結合,也將改變傳統研發流程,使「生物經濟」成為下一個關鍵成長引擎。


四、突破背後的倫理與安全考驗


  然而,科技的進步總是一體兩面。當AI具備創造高效病毒的能力,風險也隨之而來。若相關技術被惡意使用,可能導致生物安全事件。史丹佛團隊已明確表示,模型訓練時刻意排除人類病原體資料,以防止潛在威脅,但隨技術普及,這道防線仍可能被突破。

  因此,如何在鼓勵創新與維護安全之間取得平衡,已成為各國監管與倫理機構的共同課題。布萊恩・希(Brian Hie)教授指出:「AI 已能編寫生命,但要創造能獨立運作的生物體仍有很長的路。」

  他強調,AI生成的噬菌體仍需注入細菌細胞才能繁殖,離真正「自主生命」尚有距離。

  不過,這場AI造生的革命已無法忽視。它迫使人類重新思考「生命」的定義,也挑戰科技應用的道德邊界。若能在創造與節制間取得平衡,AI生成生命或許將不只是科學突破,更可能成為人類健康與文明演進的轉折點。


  想了解更多產品資訊,請連至官網https://www.neithnet.com/zh/,或直接與NEITHNET資安專家聯繫:info@neithnet.com


參考資料:
 1、https://technews.tw/2025/09/19/ai-can-now-design-functional-viruses/ 
 2、https://www.blocktempo.com/ai-designed-phages-stanford-study/
 3、https://vocus.cc/article/673f161afd89780001663ef5 
 4、https://blockweeks.com/news/170255 
 5、https://www.theregister.com/2025/09/18/researchers_just_created_a_working/ 
 6、https://www.biorxiv.org/content/10.1101/2025.09.12.675911v1
 7、https://www.biopharmatrend.com/news/stanfordarc-team-reports-ai-made-viruses-that-kill-bacteria-1383/